摩洛哥與撒哈拉大絲路-非洲金鹽貿易之路

七月份帶團導覽到摩洛哥與撒哈拉貿易之路,除了車上說明之外,在此補充一些基本資料給團員參考。

摩洛哥在7-14世紀曾串連起撒哈拉沙漠南北兩端的金鹽貿易,黃金與岩鹽的貿易,也在撒哈拉沙漠以南的伊斯蘭化中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影響所及到北進地中海,西出大西洋。

走入北非,即可了解到摩洛哥國王哈珊二世說過的一句名言--摩洛哥根部深植在非洲土壤,枝葉表面吹著歐洲的微風--的意涵。進入撒哈拉或可感受一二,或許有一天再深入迦納即可更寬廣的了解。但僅止在遊訪摩洛哥部分,可從遺址中體會尤太人在北非的絲路貿易,尤其扮演了不可或缺角色。

非洲也是一個大伊斯蘭世界,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區約有2.5億萬名以上的穆斯林,超過總人口的30%,與印尼、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擁有同樣程度的大規模,儼然成為一個大伊斯蘭世界。也就是為何專家學者研究中東政治問題時曾提出必須將北非伊斯蘭世界一起納入研究的原因了。

撒哈拉沙漠以南的伊斯蘭化,也是由經營跨撒哈拉貿易的伊斯蘭商人所促成的。當時在非洲的傳教活動相當盛行,信徒也不斷增加,之所以能夠產生如此龐大的伊斯蘭社會,和東南亞一樣,都是由穆斯林商人蓬勃的交易活動所促成。當時,透過大規模的「金鹽貿易」,將撒哈拉沙漠的南北兩部連結起來,以撒拉哈以南生產的黃金,交換從撒哈拉沙漠挖掘出來的岩鹽,同時也促進了撒哈拉以南的伊斯蘭化。

Africamap (5).jpg

伊斯蘭化過程,是以北非為起點,再向南傳播,大規模征服運動的7-8世紀間,北非的原住民柏柏人(Berbers)被阿拉伯人征服,因而逐漸伊斯蘭化,也產生民族混血的下一代。在一個世紀之間,北非地區逐漸成為一個伊斯蘭世界,其中有阿拉伯人、柏柏人,以及兩者混血摩爾人(Moors)混居於此。

9-10世紀中葉之間,撒哈拉沙漠的岩鹽交易控制權,逐漸由沙漠部族移轉至柏柏人手上。由於埃及的「法蒂瑪王朝」採行金本位制度,並且採積極鼓勵的態度,使得金鹽貿易更加活絡:將從撒哈拉沙漠挖掘出來的岩鹽,先集中到西蘇丹的黃金聚集地加奧(Gao),再運送到迦納地區(Ghana)。從撒哈拉以北運出的物資為「岩鹽、馬、裝飾品、服裝、穀物、陶器」,自撒哈拉以南運出的物資為「黃金、黑奴、黑檀木、象牙」等。

隨著商人的活動,伊斯蘭教也被帶向南方傳播,不過撒哈拉以南的真正伊斯蘭化,是13世紀之後蘇非教派(Sufism,伊斯蘭神秘主義者)傳教的結果。比起以阿拉伯語寫成的《古蘭經》為基礎的伊斯蘭教義,蘇非教派更重視心靈層面的信仰,對於非洲人來說是比較容易接受的。因此,撒哈拉以南的伊斯蘭教信仰中,融入了許多當地的民俗傳統習俗。

西蘇丹地區豐富的黃金蘊藏量,吸引了眾多伊斯蘭商人前來,當時產量之豐碩無法估計。流傳至今的一個故事是,支配黃金產出的馬利帝國(Mali Empire)國王曼薩穆薩(1312-37年在位)的麥加巡禮旅程。國王帶領一至二萬名隨從以及滿載黃金的一百頭駱駝,浩浩蕩蕩地前往麥加朝聖,沿途慷慨地發送黃金給民眾,數量可能達到十公噸之多,導致當時開羅的黃金價格曾經一度暴跌。在當時的西蘇丹地區,貝殼、銅、鹽、布料都可以當成貨幣來使用,「黃金」只是單純的商品而已,因此可以便宜的購得。

Africamap (3).jpg

參考書籍:馬上了解中東與伊斯蘭世界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18269

00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