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路」千年一線牽

19世紀末,德國地理學家Ferdinand von Richthofen把連接中國與西方的交通網,命名為絲綢之路silk road,從此「絲路」這個名詞便被世界各地廣泛地使用。

日本NHK電視台,在1984年製作的一部記錄片「絲綢之路」,探訪中國文化古跡,配樂由音樂家喜多郎譜曲,他的音樂充滿沙漠空靈的意境,開創新世紀音樂的曲風,風靡世界,然而貫穿東西方的這條「絲路」,其實說白了就是一條交易之路,在在2000年前,東西雙方之間的貨物與文化,都要藉由這條要道,駱駝商隊來來往往這兒,在綠洲驛站處歇息,也將行囊的貨物在此交易,是在張騫出使西域之前就有的事。

漢武帝派遣張騫出使西域,構想聯合西方地區的國家,一起來夾擊匈奴,在河西走廊設置了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四個郡,並在陽關與玉門關屯兵把守,沿途設立烽火台,通報兵情,保障沿途商旅的安全。張騫出使西域共有2次,意外擴展漢朝對外的外交,加速東西方文化的交流。

絲路從陜西省長安出發,沿渭水西行經咸陽,翻越秦嶺經過天水,隨後抵達蘭州,過黃河翻越烏峭嶺就進入河西走廊,經過甘肅省河西走廊的河西四郡之後,就此進入新疆的廣大地域,新疆有特殊的地形與地貌,最明顯的就是三山夾二盆,因此從敦煌之後,就分成三條路線的絲綢之路。

南道是敦煌經陽關至新疆的樓蘭,之後沿塔克拉瑪干沙漠的南側西行,在翻越帕米爾高原之後,就一直西行經中亞各國;北道是在敦煌之後,經玉門關至新疆的吐魯番,沿塔克拉瑪干沙漠的北側直行,兩路最後在伊朗會合再前往歐洲。新北道形成的時間較晚,在甘肅敦煌北行或安西沿新疆天山以北西行,經昌吉、伊犁、經過哈薩克再與北道會合,而北道在新北道出現後,又稱為中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