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將出版-走入大絲路北非段-摩洛哥世界遺產紀行(簡史篇)

如果相關作業能順便,希望新書七月初順利出版,這之前,將工程大須小心,篇幅又不能大的簡史與大家分享。或許讀者有機會前往摩洛哥時,這精簡史能先用得上。

考古發現顯示摩洛哥在40萬年前即有人類棲息,馬拉喀什附近也發現了16萬年前的智人化石。北非原住民柏柏(Berber)人在新石器時代晚期逐漸發展出柏柏語以及農業。

摩洛哥境內的柏柏人大體上屬於馬斯穆達(Masmuda)、澤納塔(Zenata)以及桑哈亞(Sanhaja)三大古代部落聯盟的後裔。馬斯穆達人最先來到摩洛哥境內,分布範圍極廣,以農耕為主;澤納塔人則成為今天居住在北部山區的里夫人(Riffian)的主體;桑哈亞人主要分布在中亞特拉斯山脈與東部地區。至於南撒哈拉地區的圖瓦瑞格(Tuareg)族則是游牧民族,其來源複雜,但大體可追溯至澤納塔與桑哈亞部落聯盟。

西元前12世紀腓尼基人開始在沿海地區設立據點,進而在索維拉等地發展殖民地。西元前5世紀,以突尼西亞為根據地的迦太基帝國佔據了大部分的沿海地區;西元前3世紀柏柏人建立茅利坦尼亞(Mauretania)、努米底亞(Numidia)兩個部落王國,與已和柏柏人融合的迦太基人共存。

西元前2世紀羅馬取代迦太基的霸權,茅利坦尼亞王國在西元前33年成為羅馬屬國,西元44年被劃為羅馬行省茅利坦尼亞亭吉塔那(Mauretania Tingitana),以佛露比里斯為首府( 278年遷至坦吉爾)。當時羅馬帝國的疆域最西抵達大西洋岸的安法港(今卡薩布蘭加),出口摩洛哥的染料和珍貴木材。羅馬轄區內開路築城,經濟發達,並在2至4世紀完成基督教化。

4世紀末羅馬分裂為東西兩個並立的帝國,429年日耳曼民族的一支汪達爾人(Vandals)渡過直布羅陀海峽,終結了西羅馬帝國在北非的統治,以迦太基(近突尼斯)為首都建立起延續百餘年的汪達爾王國。535年,拜占庭帝國查士丁尼一世(Justinian I)經過多年征戰重新奪回北非。不過自從羅馬帝國的勢力撤出後,由於亞特拉斯山脈的屏障,摩洛哥大部分地區都由柏柏部落自治。

630年伊斯蘭阿拉伯帝國在阿拉伯半島崛起,7世紀晚期征服北非,摩洛哥成為伊斯蘭帝國最西端的疆域,由突尼西亞的阿拉伯總督治理;柏柏部落進入伊斯蘭時代,但大體上仍然保留住傳統的習俗與生活方式。

11258435_1098281626852243_647164129_o.jpg

柏柏反抗戰爭

阿拉伯帝國的統治未久即受到挑戰,740年柏柏人受到一支極端伊斯蘭教派的鼓勵,從坦吉爾起兵反抗阿拉伯統治,4年多的柏柏反抗戰爭(the Great Berber Revolt)成功收復了西北非,形成多個大小不等的部落聯合王國,摩洛哥終於擺脫長久以來的外族統治。9世紀時摩洛哥主要由4個部落聯合王國分治,其中最強大的是伊德里斯(Idrisid)王朝,開國的伊德里斯一世(Idris I)是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的女兒法蒂瑪與女婿阿里的後裔,在阿拉伯帝國爭奪哈里發*的內戰中兵敗而逃至北非,受到政治立場相同的柏柏部族接納,建菲斯城為根據地,逐漸成為摩洛哥的主宰政權。伊德里斯王朝被視為摩洛哥的第一個本土王朝,從此柏柏人與阿拉伯人開始融合。

10世紀初法蒂瑪的後裔在阿爾及利亞建立什葉派的法蒂瑪哈里發(Fatimid Caliphate; 909–1171),以柏柏戰士為軍隊主力開拓疆土,與巴格達的阿拔斯哈里發(750–1258)並立,勢力範圍從紅海延伸至大部分北非,並短暫統治摩洛哥。

柏柏王朝

11世紀撒哈拉沙漠的柏柏遊牧部落以馬拉喀什為首都建立穆拉維王朝(Almoravid Dynasty; 1040–1147),不但把摩洛哥從各部族分立的混亂中重新統一,更向北跨過海峽佔領伊比利半島南部。12世紀亞特拉斯山脈的一支柏柏穆斯林部族推翻穆拉維王朝,建立穆哈德王朝(Almohad Caliphate; 1121–1269),使用哈里發稱號,至13世紀初已佔領整個西北非。

不久後來自突尼西亞的一支柏柏部族因支援入侵歐洲而崛起,進而推翻穆哈德政權,建立了馬林王朝(Marinid Dynasty; 1244–1465),將首都從馬拉喀什遷至菲斯。馬林王朝時期致力建設菲斯新城,菲斯成為世界上最大、最繁榮、學術最發達的城市之一,更出現了全球第一所高等學府。

馬林王朝一方面力圖統一西北非,另一方面不斷與南歐天主教國家相互征伐,各部族內鬥殺戮加劇,政權最終在1472年被瓦塔斯(Wattasid)王朝攫取,不過摩洛哥經濟凋敝國勢不振,瓦塔斯蘇丹僅統有北摩洛哥的一部分,四面被多個小王國割據。

本土阿拉伯王朝

阿拉伯薩阿迪(Saadi)部族16世紀初佔據摩洛哥南部,也號稱是先知女兒法蒂瑪的後裔,1524年佔領馬拉喀什,後因擊退葡萄牙入侵而聲勢大振,推翻瓦塔斯建立薩阿迪王朝(1549–1659);雖然摩洛哥再次受到阿拉伯統治,但已不算是外來統治者,此後一個世紀薩阿迪王朝有效防阻了來自葡萄牙與鄂圖曼帝國(1299–1923)的侵略。16世紀國力鼎盛的鄂圖曼帝國從埃及向西擴張,阿爾及利亞、突尼斯、利比亞均被納入鄂圖曼領土,而摩洛哥依然保持獨立。

1631年穆萊阿里夏里夫(Moulay Ali Cherif; Muhammad I)在摩洛哥東部的沙漠綠洲城市建立政權,他的祖先13世紀末從阿拉伯半島來此擔任伊斯蘭教長,也宣稱是阿里–法蒂瑪一系的聖裔。1659年其子拉希德(Moulay Rashid)推翻薩阿迪王朝,建立統治摩洛哥至今的阿拉維(Alaouite/Alawi)王朝。

拉希德死後其弟伊斯麥爾(Moulay Ismail; 1672–1727在位)繼位,大量引進南撒哈拉的黑人建立軍隊,壓制柏柏、阿拉伯部落的反抗強力統一全國,並驅逐英國與西班牙的入侵。伊斯麥爾死後留下500多個兒子,摩洛哥又陷入王位爭奪帶來的多年混戰,直到伊斯麥爾的孫子穆罕穆德三世(Mohammed III ben Abdallah; 1757–90在位)放鬆中央集權,重新給與各部落自治權,摩洛哥才逐漸恢復穩定。

列強割據

1777年摩洛哥率先承認剛獨立的美國,1786年又與美國簽訂友好條約,成為美國歷史最悠久的盟邦。1830年法國佔領阿爾及利亞作為殖民地,更進一步染指摩洛哥。1859年西班牙因飛地領土糾紛向摩洛哥宣戰,戰勝後取得若干地中海沿岸殖民地。

1904年英法簽訂協約劃定勢力範圍,相互承認彼此在埃及與摩洛哥的權益,引發德國的不滿,先後爆發兩次摩洛哥危機。1912年摩洛哥蘇丹簽訂菲斯條約放棄主權,摩洛哥淪為法國的保護國,西班牙則分得北部的西屬摩洛哥與伊夫尼(Ifni)、西撒哈拉等地;1923年坦吉爾又被宣告為國際共管。

1921年北部山區反抗西班牙佔領的柏柏游擊隊成立了短暫的里夫共和國(Rif Republic),5年後被西法聯軍消滅。二次戰後國內要求改革與獨立的聲浪漸高,但都遭到法國堅拒。1952年卡薩布蘭加爆發反法暴動,次年法國放逐頗孚民心的蘇丹穆罕默德五世(1927–61在位),激起各界強烈的反彈,法國只得讓穆罕默德五世復位。

獨立

穆罕默德五世穩健推動獨立進程,1956年法國與西班牙終於先後承認摩洛哥獨立,次年穆罕默德五世出任一黨制君主立憲的摩洛哥王國首任國君,改稱國王,被譽為「獨立之父」。1961年哈珊二世(Hassan II)繼位,國王仍擁有極高的權力,1996年才建立兩院制的國會。穆罕默德六世1999年接任國王執政至今,持續推動現代化與政治改革,與西方國家保持良好關係。

13112710435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