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路撒冷苦路十四站

好萊塢導演人稱梅伯的梅爾吉勃遜,2004年執導的電影《受難記:最後的激情》(The Passion of The Christ),敘述耶穌基督生命中最後12小時的過程,根據聖經《新約四福音書》的內容,改編而成的劇本,也是天主教信仰中,對耶穌受苦過程的默想,這一個傳統被稱為:「苦殤路十四站」。

這條穿梭在以色列舊城耶路撒冷,是一條沒有門牌號碼的小徑,自西元1世紀至今日,不斷被世界各地的基督徒所記念著,這條小徑被稱為「苦路」,又稱「苦殤路」,源自於拉丁文Via Dolorosa,共有十四站。

苦路十四站是根據新約聖經及初代教會的傳統,當耶穌在猶太巡撫彼拉多的衙門,宣判處死,而背起十架、走至各各他山,被釘上十字架上的史實。「苦路默想」最早出現於十二世紀,當時出現一種朝聖風潮,歐洲各國的信徒絡繹不絕地去聖地朝聖,竭力尋找耶穌受苦的地點,回家後,仿照在聖地所看到的情景,做了許多紀念耶穌苦難的亭子與紀念碑。

第一站:「眾人將耶穌從該亞法那裡往衙門內解去。」(約翰18:28)
第二站:「於是彼拉多將耶穌交給他們去釘十字架。」(約翰福音19:16)
第三站:記念耶穌身帶鞭痕不堪背負沉重十架而第一次跌倒。(路加23:26-27節)
第四站:「眾人將耶穌從該亞法那裡往衙門內解去。」(約翰18:28)  
第五站:「有一個古利奈人西門…經過那地方。他們就勉強他…背著耶穌的十字架。」 (馬可15:21)
第六站:據說耶穌第二次在此處跌倒,也是張貼祂死亡告示之處。
第七站:傳統上基督徒稱此地為「審判門」(Judgment Gate)
第八站:耶穌安慰耶路撒冷婦女。耶路撒冷的女子,不要為我哭、當為自己和兒女哭...(路 23:28)
第九站:耶穌第三次跌倒。我的神阿,我樂意照你的旨意行(詩40:8)
第十站:耶穌被剝去外衣。從腳掌到頭頂,沒有一項完全的,到處都是傷口、黑青及新被打得傷痕(以1:6)
第十一站:耶穌被釘十字架。他們就把耶穌帶了去.耶穌背著自己的十字架出來、到了一個地方、名叫髑髏地、希伯來話叫各各他。(約19:17)
第十二站:耶穌死在十字架上。約在申初、耶穌大聲喊著說、以利、以利、拉馬撒巴各大尼.就是說、我的神、我的神、為甚麼離棄我。 (太27:46)
第十三站:耶穌從十字架上被取下來。有一個人名叫約瑟,是個議士,為人善良公義。這人去見彼拉多,求耶穌的身體。就取下來用細麻布裹好。(路加23:50,52)
第十四站:耶穌安葬的墳墓。約瑟取了身體、用乾淨細麻布裹好,安放在自己的新墳墓裡,就是他鑿在磐石裡的.他又把大石頭輥到墓門口就去了。(太27:59,60)

走在一站一站的苦路之中,除了緬懷耶穌為世人捨命的情懷,更將心比心想起被凌虐致死的過程,真是步步驚心,有些信徒走著、走著就唱起祥和的聖歌,一時間那股氣氛全然是信仰的力量。當下記起聖經中的經句:「神愛世人,甚至將他的獨生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他的,不,致滅亡反得永生。」思想耶穌走過的十字架苦路,記念耶穌基督為我們捨命、成就的恩典。